一些不太重要的碎碎念
去年写过一篇 致而立之年的自己 算是对前 30 年的小结,最近有了一些新感悟,总结起来几句话:
现实很残酷,人们喜欢营造某种氛围来逃避它
当你接触的人越多,某些方面无力感会越强
有时候不想说“假话”,还可以选择沉默
成人的世界不存在“教育”,只有筛选
当你足够优秀时,某些资源会开始向你倾斜
“向上社交”除了会令人“厌恶”,还会“内耗”自己
...
不要随意戳破所谓的“真相”引火上身,不平之事太多,自以为是的“正义感”只会让自己陷入某种“困境”...
资源,能力,圈子不匹配时,期待贵人相助,只会是“侥幸心理”,没人会同情弱者。当某些事情做的足够优秀时,背后会有一双“无形之手”将你推向人前,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机遇尽情展现自己...
程序员
想扩大影响力,但不知道如何包装宣传自己时,那就尝试做一个可以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吧,用口碑说话!
调试代码
不知道有多少程序员朋友可以感同身受,这或许就是所谓的”迷之自信“。
调试(debug)的 6 个阶段:
这不可能发生!
在我的机器上没这问题 !
这不应该发生!
这为什么会发生?
哦,我明白了!
这之前怎么可能正常工作?
思考过程:
否认 bug 的可能性
基于个人经验的否认
基于逻辑的否认
对 bug 成因的好奇
理解 bug
对代码之前能工作的惊讶
做产品
AI 时代,代码写的好,不如产品做的好,这才是未来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!
做产品有时候并不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特殊需要。100 个用户会提出 100 个建议,都满足等于都没有满足,最终搞出个四不像的玩意。解决核心痛点,构建产品特色远比满足用户杂七杂八的需求更重要,因为这些鸡毛蒜皮会不断分散你的精力(可以作为参考发散思维)。
如果想了解产品相关内容,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:
Noi
我目前正在开发一个 AI 工具,它是第二个让我觉得瞎折腾有意义的产品(第一个是 ChatGPT 桌面应用)。
Noi 理念:其实我并没有很多想法,只是单纯觉得 AI 不该只是网页形式。它们需要一个可以承载的容器,来打通网页和操作系统,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工具。AI 本身就是巨头们的必争之地(太卷),即使他们开发应用,也是一个个孤岛。
我在赌网页形式不会被淘汰,而这就是 Noi 的机会!从用户角度出发,连接它们。
我其实也很乐意在社区分享 Noi 的设计思想,因为我清楚知道这其中的开发量,不是简单的 idea 窃取就可以超越。要形成生态的闭环,要做的事情远不止于“想+干”那么简单…
💡 分享如果可以碰撞出一些有趣的火花就更好了 💥
Noi 虽然是免费的,但在此期间还是收到了一些赞助,感恩 🙏。赞助虽远低于以前的上班工资,但每一分都是靠大家的认可换来的,甚是珍贵!(了解更多:Noi 再登 GitHub Trending 榜!)
📌目前大家正在使用的 Noi 版本只是最基础版的 URL 加载容器,只有这部分功能完全搞定,才会去思考一些有趣的集成(先学会走,再想怎么去跑)。
我一直认为操作系统才是 Noi 真正的舞台,所以必然要做一些模型本地化相关内容。
转行程序员
看到一个帖子大意是:学设计的想转行做程序员,期间也换过很多份工作,也尝试过不同方向。
我想说:人人都以为程序员好当,殊不知,一旦跨入这个行业就是卷自己的开始。我经常警醒自己“三个月不摄入新东西,就会被淘汰”。当然,选择不分对错。一定要询问本心,是真的热爱,还是因为四处碰壁下的走投无路。只有热爱,人才会在一个方向不知疲倦的“卷”。
既要学会低头“卷自己”,更要学会抬头“看世界”。
📌我把这段话发朋友圈了,结果有人评论:三个月就淘汰,那只能说明你做的东西太浅。也有人说:不觉得,我 10 年没学新东西了,现在也能干活。
这跟深浅没关系,我其实想表达“技术不能吃老本,要不断吸收新东西”(尤其是面对各种新兴技术)。不能说会影响到每一个人,但这种生活态度会让大多数人丧失很多可能性。在我看来,求知也是分阶段的,有些人可能觉得解决温饱就够了,有些人可能也想尝尝海鲜的滋味。至于怎么选,都没有错,毕竟人生数十载,凡事都不过是走个过程罢了...
注:关于学习,其实接收任何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是学习。
朋友圈
记录日常
碎碎念只是为了记录自己,方便定位回顾和总结(人只和自己作比较)。
🤔 如果我关闭朋友圈分享,会有人在意吗?
我很想尝试一下朋友圈权限功能,以后发思考,技术只针对特定人群或私密,避免相互打扰。
发朋友圈是为了给人看?
我发朋友圈更多是为了记录日常,方便自己进行回顾总结。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发给别人看的…
为什么选择朋友圈作为记录工具?
微信使用既高频又简单,还支持多种格式,图片,文字,评论等。除按日期定位外,还支持模糊搜索,已经满足我大部分要求。更复杂的笔记,我会选择 GitHub 或公众号文章。
知识载体
以书本作为知识载体的时代或许会成为历史。
前段时间在老家整理了一天的书本,累麻了。从小学的 a,o,e,1,2,3 认字,一直到大学的机械理论,材料工程…,装满了 7 个箱子,满满地都是回忆。
学业生涯十几载,才刚刚开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。不禁感概,一个人要做到全能跨领域,是何其难!而 AI 学习整个互联网的知识又是何等颠覆…
赞赏有感
所谓“正向社交”或许就是通过自身成长,来结识更多有趣的人!
越努力似乎真的会越幸运!我作为一个大专机械毕业生,零基础学习编程,通过开源、技术分享结识到了许多更优秀的人。以前从不敢想象会被 985,211 博士,海外人士,以及一些公司创始人主动添加微信…
所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,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耕耘积累的同时,善于利用发展趋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当你让自己成长得足够高,足够大时,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(这或许就是吸引力法则吧)!
群战场
群是一个“有趣的战场”,一言不合很可能被“围攻”。
前段时间 ChatGPT 群里炸锅了,是因为有人舌战群友,论点“强有力”:
人人都用 AI,原创知识库就少了,AI 以后只能采集自己生成的数据,就像近亲结婚,越来越拉
远离 AI,人类的智慧才能进化
不明白你们为啥对 AI 生成的千篇一律东西这么奉为圭臬
大脑本身就是懒惰的,既然有捷径,谁还用脑子?...
在这里,我想说:一些人的思维还固化,停留在 AI 只会模仿,却忘了 AI 最大的能力是学习和自我迭代。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作为知识储备,去学习和迭代,才是最可怕的事情。因为人的精力时间很有限,能够掌握的领域知识更是微不足道…
最后别忘了:人类的学习也是从模仿开始的(ctrl cv 未必就一无是处)...
最后
其实我也不知道该写点什么,最近朋友圈发的内容有点多,就想简单做个总结。靠赞助来生活并不现实,多的时候一个月有几百块,少的时候可能几个月什么也没有。关于文中的赞赏截图,并非炫耀,只是单纯想对每一个支持我的人表达感谢。我想用心写文章,更想用有情怀的产品来赢得用户口碑。
补充一点:自从有了 ChatGPT,我也很少去网上寻找符合内容主题的图片了(文中插图均由 ChatGPT 生成)。